近日,参加了一堂亲子教育课,该课程是敞开式的分享,各位参与者可以自主发挥,畅谈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一位妈妈上台发言,大意是:原来的自己,总感觉付出太多,是老公、孩子欠自己太多,心里有说不出的心焦和烦恼。
通过亲子教育课的学习,让自己最终幡然醒悟,原来什么东西都是讲缘份,在家为家人服务,当成我自己经常外出去当义工,能给家人一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,这也算是一种“积德”,于是心释然。现在退一步想,假如没有温馨的家庭氛围,没有家人要我操劳、要我服务,我还真是不习惯。所以,我要做最优秀的自己,我反过来要感恩,感恩家人为我提供了一个实践人生价值的舞台。
无独有偶,4月22日,也是今年“世界读书日”前夕,笔者在莲都区太平乡留龙村的天师楼岑庄,有幸邂逅了阔别35年的曾经教过我高中语文的徐迅雷先生。徐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率性风格,只是身材比以前稍稍发福,头上的头发稀疏了一些,依然戴着一副黑色镜框的大大眼镜,说话风格也正是依然如行云流水,无拘无束。
从漫谈中得知,徐迅雷,浙江青田人,著名杂文家、作家、评论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现任《杭州日报》首席评论员,历任《都市快报》新闻部编辑主任、《杭州日报》评论部主任等职;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(为新闻系讲授《新闻评论》课)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;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,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;《南方周末》2020年评论实战课授课教师,中国新闻奖获得者。“认真做事,轻松做人”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”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,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”,这三句话贯穿了徐迅雷的整个职业生涯。他大学毕业后留丽水师专在校长办公室工作了6年,再到政协任职又是6年。
再后来,作为优秀正科级干部,31岁被下派到青田县海口镇任党委书记。下基层锻炼满三年,本可以提任副县级领导,他却毅然选择了弃政从文,回归自己的新闻理想。当时,他看到《钱江晚报》上刊登的广告——《浙江青年报》(后来更名为《青年时报》)向全国招聘编辑,就辞职去了杭州。
2002年伊始,他从《青年时报》跳槽到《都市快报》,做了两年的部门主任后,他又不慌不忙地辞去了这个职务,专任首席评论员。2015年他到《杭州日报》工作,担任评论部主任不到一年,又辞去主任职务,继续做首席评论员,专写新闻评论。他觉得一定要“写”,“写”才是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,这才有了后来出版的二十多本书。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并为之不懈努力。
徐老师说自己会用每年将近两个月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生,现在在丽水、新疆两地每年坚持资助各两位的贫困生,每人给予6666元的资助。不仅在物质上践行着公益事业,徐迅雷还致力于精神文化的公益事业,每年会主讲十多场公益讲座;自己出版的书籍,有大量也用于公益赠送,义卖的书所得款项也都用于助学。“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花多少钱……”徐迅雷笑着说,他平常出行都是骑一辆小电动,他觉得这很方便,平时三餐也简简单单。“做最优秀的自己,遇见最好的别人!”这就是徐迅雷先生的人生座右铭。
这些天,笔者还几次打开“第二届缙云乡贤大会专题纪录片《念-归》”,看到了赵月枝、樊培仁、吕天喜、贺小丰、马秀慧等等一大串熟悉的乡贤姓名,感知了他们“做最优秀自己”“无私奉献家乡”的高尚情操,着实让人心潮澎湃、肃然起敬。
回想过往,展望未来。我们不需要用过多的案例来佐证,身边有无数好人、优秀的人,他们都在默默地工作着、贡献着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为自己的无为、懒惰和不争气找支撑点?
人生短暂,每人都是公平的,至多也是三万多天的时光,容不得我们去懈怠、去耗费。消磨时间,就是浪费生命。亲,让我们倾尽余生,过好当下,努力成就,争做最优秀的自己。
共勉吧!
(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连续删除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